承办单位:湖北开放大学 湖北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

·郧西县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十堰

郧西县分站  
切换至:
首页 > 魅力郧西县 > 人文历史

魅力郧西县

郧西县历史沿革

上传时间:2023-11-06 郧西县史志办公室

郧西县历史沿革

 郧西因位于郧阳区以西而得名。明成化十二年(公元1476年),郧西建县,距今已有547年。郧西地域五帝时期前半叶属于南方三苗族的西北部边陲,尧舜时期,属于尧子丹朱房国,夏商为梁州之域,西周时期属庸国,战国属楚。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(前312),秦攻楚于丹阳,楚败,县境改属秦,隶汉中郡。

 秦昭王元年、楚怀王二十三年(前306),秦楚和好,今县境重归于楚。战国时,楚顷襄王十八年(前281),秦灭楚后,改钖穴为钖县,隶秦国汉中郡。秦代因袭旧制。

 西汉平帝元始二年(公元2年)编制政区设置图载:天河下游已设有长利县,县境东南属之,隶益州刺史部汉中郡。东汉顺帝永和五年(140)前,省长利并入钖县,今县东属钖。东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),农民起义军张鲁据汉中郡,县境属张鲁控制。建安十六年(211),汉魏公曹操打败张鲁,县境属西城郡(今安康北)。二十四年(219)秋,汉中王刘备取襄阳后,县境为刘所占,后因西城郡太守申仪降魏,县境为魏所辖。三国时,魏文帝黄初四年(223),改西城郡为魏兴郡,同时划钖县西北部(今上津城附近)设平阳县,与钖县并存。均隶魏兴郡(治所今陕西安康北)。

 魏文帝太和二年(228)于钖县立钖郡,景初元年(237)废。钖县、长利(今郧西、郧阳区境)均属梁州汉中郡。西晋时,武帝太康元年(280)改平阳县为晋兴,旋改兴晋,移魏兴郡治所于兴晋县内。四年(283)复设长利县。五年(284)废长利入钖县,旋废钖置郧乡县,领今县境东南,治所今郧阳区,隶荆州魏兴郡。慧帝永宁年(301),兴晋县改属益州汉中郡。兴晋曾为成汉国李特父子管辖。

 东晋咸和二年(327),县境之长利、兴晋,隶荆州魏兴郡。太和元年(366),县境东属襄阳郡,西属汉中郡。前秦苻坚建元十八年(382),县境西北部隶洛州(治所今山阳)之魏兴郡(治所今上津),县东隶荆州南乡郡。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(384),桓冲部将郭宝北伐,收复魏兴郡,县境复归东晋。十一年(386),侨立南上洛郡移居魏兴郡。义熙十年(414)巴渠县、北上洛县侨居晋兴县(今上津),同隶梁州魏兴郡。南北朝时,南朝刘宋(420~479)、大明八年(464)地方设州郡两级政府,县境东属雍州顺阳郡(治所今郧阳区),南属南上洛郡(今郧阳区五峰),西北属北上洛郡(今上津),南北二上洛郡统属梁南秦二州(治所汉中)。宋后期,县境东属郧乡县,东南属钖县,均隶魏兴郡,西北属兴晋县,隶巴渠郡。上二郡均隶梁州。此时,南北二上洛郡仍侨立于郧乡县西,即原长利县。南朝肖齐时,建元二年(480),县境东为郧乡县,隶齐兴郡,县南为钖县,隶南上洛郡,县西北为兴晋县,隶北上洛郡。上洛县侨立兴晋。上三郡均隶复设之梁南秦二州。梁武帝天监二年(503)底,梁州刺史翟远降魏,县境改属北朝北魏之东梁州(今安康)。南朝梁大同元年(535)冬月,北朝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,县境重归南朝。梁大同四年(538),始建上津县。梁中大同元年(546)前,改北上洛郡(今上津)为南商州,时领上津一郡,郡领上津一县,辖今县境西北部,县南仍属南上洛郡,隶洵州(治所今陕西省旬阳市),县境东属齐兴郡,隶岐州(治所今房县)。北朝时,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),文帝派王雄平上津,取魏兴郡,置黄土县,辖上津西南一带,隶淯阳郡。废帝二年(553)于上津县东70余里(今黄云铺)设开元县,旋改开化。时上津郡领上津、开化、漫川三县,县境东南仍属郧乡县辖。北周保定二年(562)废开化、漫川二县,并入上津。武帝建德元年(572)前后,为州郡两级制。县东属武当郡,隶丰州(今丹江口一带),县境西南属黄土县(置所今陕西蜀河口一带),县西北于今上津设州,辖上津郡。

 隋代,大业三年(607)废上津郡,存上津县,隶上洛郡(治所今陕西商南),县东复立郧乡县,隶淅阳郡(今河南淅川)。隋末义宁二年(618)复立上津郡;县境东另复长利县,隶淅阳郡(治所今河南淅川)。唐初,武德元年改郡为州。县境东置黄沙县(旋省),隶均州,县西北废上州,上津县改属商州。贞观元年(627)州上设道。撤长利入郧乡,隶均州;撤钖县入平利,隶金州,统属山南道。五代后梁时,县境东属均州,隶宣化节度使,县西仍属商州,隶感化节度使。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县西南属金州,余未变。宋代,北宋政和元年(1111),以钖义山(今天蓬山至羊尾山一线)为界,以东为郧乡县,隶均州京西南路;以西为上津县,属商州永兴军路。南宋建炎四年(1130),划上津县(辖小鹘岭南一带)归金州,属利州东路。县东属郧乡县(含今山阳县西照川一带),属均州,隶京西南路。绍兴十六年(1146)省丰阳(今山阳)入上津。隆兴二年(1164)及淳祐年间(1241-1252),丰阳、上津全为金人占领。元代,至元十四年(1277),钖义山以东原长利、郧乡等地改属郧阳区辖,隶均州襄阳路。大德六年(1302)以户不及额,上津县降为镇,隶商州奉元路。至顺元年(1330)上津一带划归郧阳区,隶均州襄阳路河南行省。元末至正十九年至明洪武二年(1359~1369),上津“豪民”张子贵聚众结寨反元,占领上津、旬阳、白河等地,自号平章,长达10年。

 明代,洪武元年(1368)秋七月,明将邓愈击败元将李思奇,收编张子贵,复设上津县,隶襄阳府。十年(1377)裁上津入郧阳区。十三年(1380)五月,再复上津县,隶属未变。成化十二年(1476)冬月,割郧阳区武阳西五里(即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里),析上津东南津阳四里(今黄云、香口、马鞍、羊尾),建郧西县,与上津县并存,同隶郧阳府。县署设南门堡(即今郧西县城)。万历十年(1582)改隶湖广布政司所辖之郧阳府。清顺治十六年(1659),裁上津县并入郧西县。康熙三年(1664)改隶湖北布政使司所领之郧阳府。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改隶湖北省安襄郧荆道之郧阳府。民国初废存道。郧西隶湖北襄阳道。二十一年(1932)隶湖北第十一行政督察区(设郧阳区城)。二十五年(1936)隶湖北驻郧阳第八行政督察区。

 1947年11月郧西解放,县境划为三县辖。黄云铺以东为郧西县,金钱河流域为上关县(含山阳县漫川关、宽坪,旬阳市蜀河、洛河);一天门以西属镇安县(含原镇安县熨斗滩、茅坪)。以上三县均隶豫鄂陕(旋改鄂陕)边区第四专区(先驻黄云,后驻土门)。

 1948年6月成立陕南行署,改四专区为两郧专区,上述三县属之。

 1949年5月撤上关县,镇安县政府迁回原址,恢复原郧西县辖境,隶属未变。1950年春,改隶湖北省郧阳专区。1952年冬至1965年冬,隶湖北省襄阳专区。1965年冬至1977年隶湖北省郧阳专区,1978年郧阳专区改称郧阳地区,郧西隶之。1994年,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,称十堰市,郧西隶属十堰市至今。

主办:湖北开放大学  
扫描二维码
进入APP学习